刚刚结束的十周年庆典上,《王者荣耀》官方公布了一组极为夸张的数字:国服日活跃用户数(DAU)突破1.39亿,全球月活跃用户(MAU)超2.6亿。

这些数字背后,更体现着过去十年中,反复在上亿中国人生活里上演的点点滴滴。
是一家人里,母亲收到的儿子的游戏邀请。在峡谷里,他们暂时抛开现实的身份,成为「射手」和「辅助」。
是在写字楼的楼里楼外,一位刚结束会议的经理,和一位刚送完餐的外卖骑手,正处于同一局游戏中。
是过年回家,几个散落天南海北、许久未见的老同学,因为一句「开黑吗?」,重新聚集在小小的手机屏幕前。
《王者荣耀》用十年时间,成为了中国人的全民级游戏。

和麻将类似,人们聚集于此的真正目的,往往不只是为了输赢。它更是一项必需的社交仪式、一个流动的公共空间、一种持续的情感连接。
随着这些现象,一个问题也自然扑来。在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里,《王者荣耀》这十年中,是如何超越娱乐本身,成为连接「我」与「我们」的文化符号的?

01
回看《王者荣耀》的头五年,并非一帆风顺。2017年前后,随着用户规模的爆炸式增长,游戏也遭遇了上线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。
彼时,主流媒体对其架空历史的批评不绝于耳,社会上也一度掀起了游戏妖魔化的讨论。也正因为流行,王者首当其冲,成为了那个阶段手游野蛮生长的代表,承受了最多的舆论压力。
而深入挖掘,这场危机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问题:
一个拥有亿级DAU的产品,其影响力早已溢出了游戏圈。可除了娱乐性以外,却很难提供与之匹配的文化内核与社会价值。这迫使团队不得不思考:除了娱乐,《王者荣耀》到底还应该是什么?
面对危机,《王者荣耀》没有选择躺平或辩解,而是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年、极具战略性的「补课」。